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8 12:01:06  浏览:92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一月十四日



东莞市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市重点项目管理,确保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有效地顺利推进,提高投资效益,增强重点项目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带动作用,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市重点项目,是指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市发展规划,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升级转型,协调区域发展,改善社会民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包括:

(一)完善路网、航道、物流设施的交通运输项目;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三)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及清洁环保、可再生的能源保障项目;

(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项目;

(五)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制造业项目;

(六)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人水协调的现代农业和水利建设项目;

(七)改善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的环境生态建设项目;

(八)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能力的社会发展建设项目;

(九)列入省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纳入国家和省专项建设规划的项目;

(十)优势的传统产业项目;

(十一)其他有特殊意义的重大项目。

列为市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原则要求政府投资项目5000万元以上,社会投资项目2亿元以上。农业、社会事业、产业重要配套项目及节能技改项目投资总额可适当降低。

第三条 市重点项目分为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预备项目。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当年可完成报批程序且具备开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续建项目;重点预备项目是指当年需要重点开展前期调研、论证和完善报批手续的项目。

第四条 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所需开支,由各相关部门在公用经费列支或根据实际情况列入单位年度预算计划。

第二章机构职责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市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相关副市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市相关部门及园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和改革局,挂市政府重点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重点办)牌子,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第六条 领导小组代表市政府负责重点项目组织、协调、检查和考核。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国家、省、市关于重点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及决定,研究确定市重点项目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负责市重点项目的组织领导,确定市年度重点项目以及申报省重点项目的名单,审定市重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

(三)负责协调监督管理市重点项目推进工作,督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落实重点项目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市重点项目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 市重点办负责市重点项目统筹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提出市重点项目管理的政策、制度和建议,提出市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预备项目建议名单,编制下达市重点项目年度计划;

(二)跟踪、检查和监测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管理市重点项目信息库,适时分析市重点项目运行动态,检查重点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三)负责督促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统筹协调市财政投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督促落实项目前期工作条件;

(五)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

(六)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重点项目年度考核并提出奖惩意见;

(七)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八条 市有关部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或企业按照项目隶属关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的各项工作。项目所在镇(街)还应设立领导小组,负责重点项目日常管理、协调和征地、拆迁、安置政策等指导工作。

第三章 项目确定

第九条 确定市重点项目应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有利于推动本市产业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突出重点,择优选择。

第十条 市重点项目每年集中确定一次,按下列程序申报:

(一)市有关部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对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项目进行汇总,按要求向市重点办申报下一年度的市重点项目计划。

(二)中央、省驻莞单位建设项目或无主管部门的社会投资项目,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项目业主可向市重点办申报下一年度的市重点项目计划。

(三)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政府投资项目,市重点办可直接纳入市重点项目建议名单和计划。

(四)已经开工的重点建设项目,在其工程竣工投产之前,原则上自动接转为下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续建)。

第十一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重点建设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项目取得规划选址、用地预审以及立项批复等相关证明。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二条 申请列入市重点预备项目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市重点预备项目申请表及项目情况说明;

(二)项目法人注册文件或项目建设单位证明资料;

(三)其他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市重点办对上报的项目,按本办法第二条的原则进行汇总、筛选,提出年度重点项目建议名单,经领导小组审议,报市政府常务会议或联席会议审定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予以公布。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四条 市重点项目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

第十五条 建立市重点项目协调会议和跟踪督查制度。

领导小组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议,分析重点项目进展和计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重点项目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集中审议符合开工条件的重点预备项目转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申请。

市重点办应经常深入建设项目现场,实地了解、收集项目进展的第一手资料,对上报的工程项目节点计划进行督查核实,查找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依据。

第十六条 建立市重点项目联系人及统计制度。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镇街(园区)要确定一名联络员,每个重点建设项目要确定一名联系领导和一名联络员(统计员),负责与市重点办联系,及时沟通情况。

第十七条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各重点项目建设单位须按月、季、年向市重点办报送书面报告:

(一)月报。简要汇报每月项目建设动态,包括前期工作审批、资金到位、项目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拟采取的措施等,随同《东莞市重点项目进度情况月报表(上月20日至本月20日为一个统计单元)》,于当月25日前报出。

(二)季报。综合汇报本季度项目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对工程进度、投资完成情况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和意见,于本季度末月25日前报出。

(三)年报。全面总结本年度项目建设计划完成情况,对于未按计划完成的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于当年12月25日前报出。

第十八条 市重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

具备开工条件的重点预备项目,可随时申请转为重点建设项目。

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经领导小组同意,可随时增补列入市重点项目。

第十九条 市重点项目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实行竣工验收制度。验收结果报市重点办备案。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条 建立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按年度对列入市重点项目实行统一建档编号,颁发《东莞市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责成专人办理审批“绿色通道”业务,简化手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审批“绿色通道”是指对于重点建设项目,市发改、国土、规划、环保、住建等部门在办理项目建设审批手续时,尽量采取“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快审快办”和“先‘挂账’、后补办”(在项目基本符合相关审批条件的前提下,出具同意进行前期工作的意见或初步审查意见,即“路条”,并在一定期限内抓紧补办完善相关审批手续)的办法,提高速度,压缩时间,支持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第二十一条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重点项目并联审批流程及服务保障若干规定,优质高效办理重点项目审批事项。

市重点项目属市审批权限的各审批事项纳入审批“绿色通道”办理。

市发展和改革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项目,在收到申报立项材料5个工作日内(不含项目评估、节能评审和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予以批复;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出具“路条”。

市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项目,在收到申报材料5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核并上报市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审批;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5个工作日内出具“路条”;对于未完善用地手续而需要先期动工的,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先期动工手续。

市城乡规划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项目,在收到申报材料8个工作日内(不含公示及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予以批复;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8个工作日内出具“路条”,即:1、在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阶段:可先行出具规划设计条件,作为开展方案设计的依据,待条件具备后,再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暂时没有完成项目规划总平面图的,可改为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阶段提供。2、在项目规划许可阶段:可提前对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先行技术审查,并出具审核意见书及在设计图纸上加盖“已作技术审查”字样公章。

市环境保护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不含公示及征求公众意见时间)予以批复;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公建类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5个工作日内出具“路条”,即:到当地环保分局递交申报资料后凭分局出具的告知书或环评初审意见,到市局办理先期动工手续。

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工业、商贸、交通、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对备案项目在收到申报立项材料3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对核准项目5个工作日内予以核准;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出具“路条”。

市财政部门:对于财政投资重点项目,在项目建议书获得市政府批复同意后,3个工作日内出具《资金来源证明》;在收到项目概算总投资审查或最高限价审核申报材料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或审核。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对具备批复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在收到申报材料7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设计审查;在收到施工图审查备案申报材料5个工作日内,完成施工图审查备案。若资料符合相关要求,在收到申报材料5个工作日内,办理《施工许可证》(或《施工报建证明》或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提前介入)。

市外经贸部门:对于具备批复条件的外商投资项目,在收到申报材料4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对于尚欠部分前置条件的项目,在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出具“路条”。

其他审批部门都要优化流程,简化手续,限时办结,提高审批效率。

市重点项目属省或国家审批的事项,各相关业务对口市直部门均需指派专人跟踪协办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市重点项目必要时采取市领导挂钩督导等措施,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第二十三条 市重点项目享有下列优惠待遇:

属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下(以下不含本数,下同)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80%缴纳;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2亿元以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70%缴纳;投资总额在2亿元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60%缴纳。

属社会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在3亿元以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80%缴纳;投资总额在人民币3亿元以上、5亿元以下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70%缴纳;投资总额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按标准的60%缴纳。

上述项目,被列入省重点项目的,缴费标准再下调10%。项目投资总额应以立项文件批准的总投资额为准。

第二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门优先保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要。列入省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部门申请省单列解决;列入市重点项目的用地指标由市重点办会同市发展改革、国土资源部门综合项目要素情况提出意见上报市政府审定,市国土资源部门按照市政府审定的顺序安排用地指标。

第二十五条 财政部门应优先安排政府投资重点项目的建设资金;社会投资的重点项目需银行贷款并符合贷款条件的,有关部门应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

第二十六条 电力、交通、港口、铁路、电信、供水、供气等部门应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需要,切实做好服务工作。

第二十七条 重点项目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享受市各项产业政策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

第二十八条 市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可在其施工现场、向外报送的文件材料、广告和新闻媒体上刊示“东莞市重点项目”字样。

第二十九条 市重点项目所在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园区管委会应搞好重点项目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各级公安部门应加强重点项目治安管理工作,依法查处、打击扰乱破坏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考核奖惩

第三十条 领导小组每年终统一组织对市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单位(市项目行政审批职能部门)、市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涉及市重点项目的镇街及园区、市代建和管理部门)、市重点项目建设单位(财政投资项目为建设单位、社会投资项目为业主单位)以及有关个人进行年度考核,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考核结果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

第三十一条 实行向市重点项目抓落实不力的镇(街)、园区和部门主要领导下达工作责任书、向重点项目建设负责人下达督查通知单等措施,对工作懈怠、延误重点项目建设进程的单位领导和项目责任人通报批评,造成重大损失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第三十二条 市人民政府对在重点项目建设和管理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及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三条 对本年度未能开工、没有特殊原因不按年度投资计划执行或违反有关规定骗取市重点项目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重点建设项目,由重点办报请领导小组同意后,取消其市重点项目资格,限期追回所有已享受的政策优惠,并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四条 建立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市监察部门要会同市重点办将涉及市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的市直部门全部纳入系统监督检查,并受理项目建设单位的投诉和评议,督促各部门改进作风、改善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及时查处暴露出的问题,确保廉洁高效;同时将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情况纳入系统监督检查,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及时上报建设进度、需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及有关建议。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属国家、省重点项目,按国家、省管理规定执行,同时享受市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服务。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重点办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规划局《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规划局《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7)15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规划局拟定的《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与调整暂行规定

(市规划局 2007年10月)

  第一条 为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详)的执行与调整,保障城市公共利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区范围内已批准的控详的执行与调整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已批准的控详是编制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实施规划管理以及进行城市建设的依据。
  依据控详编制并经批准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执行。

  第四条 因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超出规划预期或因上位规划调整和修编,需对控详进行修编的,应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第五条 因局部地段的经济、社会条件发生变化,需对该地段的控详进行局部修改的,可按程序对控详进行修订或调整。

  第六条 对控详的局部修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属控详的修订:
  (一)对局部地段的主要用地结构进行调整的;
  (二)对文物紫线和城市紫线进行调整或取消,对道路红线、河道蓝线、绿化绿线、高压黑线、轨道交通橙线进行重大调整或取消(高压线敷设方式的调整除外),对公益性公共设施和市政设施用地进行重大调整或取消的;
  (三)对建设容量进行重大改变的;
  (四)对城市特色意图区的建筑高度进行调整的;
  (五)市政府认定的其他情况。

  第七条 前条规定以外的对控详的局部修改,属控详的调整。但结合土地使用权边界和建设实际,对控详确定的地块边界进行合理优化,以及对规划用地性质按照有关适建性规定进行调整的除外。

  第八条 对控详的修订由市规划局报市政府审批;对控详的调整由市规划局审批。

  第九条 以下主体可以向市规划局提出对控详进行局部修改的建议,建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并阐述理由。
  (一)土地使用权人;
  (二)依法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机构;
  (三)市规划局认可的其他组织。

  第十条 市规划局接到对控详进行局部修改的建议后,应组织论证和审查。其中,属控详调整的,应在综合分析有关条件的基础上作出准予与否的审批意见;属控详修订的,应先开展可行性研究,涉及复杂技术问题的还应组织专家论证,并进行社会公示,必要时还可组织听证,在参考专家论证意见和公众意见后,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职权划分规定》的通知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职权划分规定》的通知

 
绵府办发〔2011〕88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职权划分规定》已经市政府第119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管职权划分规定



    第一条为明确绵阳市市、县(市、区)两级食品药品监管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结合绵阳食品药品监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所辖区域内食品药品监管负总责。高新区、科创区、经开区、农科区、仙海区管委会对各园区范围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具体承担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各园区具体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机构由园区管委会指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监管职权包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日常监督管理职权。

  第四条按照合法合理、高效便民、权责统一原则,对 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职权做以下划分。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以下对象:

  (一)药品、药包材、药用辅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制剂室;

  (二)药品批发企业、零售连锁公司、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单体药店;

  (三)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市级疾控中心、血站、计划生育用药用械单位;

  (四)医疗器械法人经营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和药品零售连锁公司的医疗器械经营单位;

  (五)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3000㎡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1000座以上的特大型餐饮单位。

  (六)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保健食品、化妆品批发公司及零售连锁公司、专卖店、超市专柜,专业美容院。

  除上述对象外的食品药品监管由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各园区范围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由各园区管委会负责。科学城辖区范围内的食品药品监管由科学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第五条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确定的具有特定规模和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 药品、医疗器械行政许可的事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分别由市、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

  《餐饮服务许可证》受理和审批的许可机关由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在其规定出台前,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暂受理、审批绵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经营场所使用面积在3000㎡以上,或者就餐座位数在1000座以上的特大型餐饮单位的餐饮服务许可。其他餐饮服务许可暂由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园区管委会受理、审批。

  第七条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市范围内重大复杂案件的查处。

  重大复杂案件的范围由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另文规定。

  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园区履行监管职责时,发现不属于本部门、本园区管辖的案件,应当依法移送有管辖权的单位处理,同时报送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移送的单位应当将案件处理情况及时函告移送案件的单位。

  涉及跨县(市、区)、跨园区案件的,应及时报送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理。

  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有案件管辖权争议的,报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管辖或决定管辖。

  第八条 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全市药品、医疗器械、餐饮服务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协调,依照《四川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的规定,对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

第九条 本规定由绵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从印发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三年。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